close

目送  



《內容簡介》

龍應台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喜悅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繼年度超級暢銷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之後,「華人最犀利的一支筆」龍應台再推出思考「家族人生情感」的最強新作《目送》。作者曾說自己當上母親後開始上「人生的課」,自謙成績不佳,而她口中這堂困難無比的課,正是我們所有人必上且百味雜陳的一堂課,正如她在〈目送〉這篇近期傳閱率最高的文字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台這七十四篇文字處處是我們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今年暑假每個家庭如果要選一本跨三代共讀、生活分享的書,《目送》絕對是今年最細膩動人的一本。

 

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枒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像,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台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後,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有一次,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台北上班。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 五公尺 。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心得》

這是一本我個人非常推薦的書

之前看人家介紹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就一值很想看

最近她出了新書「目送」,所以我就先看了這本

書名為「目送」我覺得真的有他很特別的涵義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在描寫跟孩子以及父母間的感情所用的文句並不是很強烈的那種

但是讀起來卻有很深很深的感觸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年紀大了

當你發現父母真的比以前看起來老了許多

他們的身體也不再那麼硬朗

有的時候真的會覺得很難過

龍應台寫到他跟媽媽、爸爸之前相處的過程

她的父母漸漸變老,一開始語無倫次不記得誰是誰,時間也有所錯亂

到了最後,總是坐在那裡不發一語直到死亡

讀起來特別的心酸、難過

和他的小孩的相處則是原本小孩很依賴他

隨著孩子長大了便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們變的更獨立,不再需要父母親的陪伴

這個部份也是自己經歷過的

真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許多事情的感觸都很特別的深特別的不一樣


書裡有超多句子讓我很有感覺的

在此也分享給大家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回憶真的是一道洪的閘門,一旦打開,奔騰的水勢慢不下來。

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有時後時代太殘酷了,你閉上眼,不忍注視。

如果科學家能把一滴眼淚裡所有的成分都複製了,包括水和鹽和氣、溫度─他所複製的,請問,能不能被稱作一滴「眼淚」呢?

有時候,我們用眼睛看的見的「壞」去衡量時間。有時候我們用非常細微的「動」,去衡量時間。

(這句話我解釋一下,眼睛看的到壞就像是房子因為長年累月的毀壞,細微的動就像是星星、月亮、太陽的移動,我們太過習慣用這樣的方式去衡量時間代表的意義。)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石火,青草葉上一點露水,只是,在我們心中,有萬分不捨;那撐傘的人阿,自己是離亂時代的孤兒,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兒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們只好相信:蠟燭燒完了,燭光,在我們心裡,陪著我們,繼續旅程。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滅。有一種寂寞,忙忙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有時候,我們問:母親也走了以後,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我們會不會,像風中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

(這句話我還蠻有感覺的,父母的確是兄弟姐妹會聚在一起的一個原因,倘若父母過世之後,兄弟姐妹又會用何種名義去相聚呢?還會像以前一樣無話不談嗎?)

當他垂垂老時,他可以回鄉了,山河仍在,春天依舊,只是父母的墳,在太深的草裡,老年僵硬的膝蓋,無法跪拜。鄉里,已無故
人。

我們拼命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公尺,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的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劇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
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
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後就開始終身流浪。

兒子睜大了眼睛看著我,認認真真地說:「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你還不懂,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你自己吃。」

我們都知道了,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







《延伸閱讀》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青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